大選前後,大馬年輕人模糊的政治立場。

| on
10:01 AM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大選前後,臉書上關於政治立場的狀態和被分享的新聞幾乎隨便刷隨便有。
突然之間,馬來西亞臉書都被政治所覆蓋,像是一片浪潮。
但這片因為大選而引起的熱潮是正面的嗎?
寫出這篇post之前,心態很簡單,是一個開放式探討的議題,馬來西亞青年社會怎麼了。

1. 論個人思考及判斷的獨立性,以及人民的素質。
幾乎各類的新聞都可以被分享,只要是關於政治。
即使是再荒謬的標題;再久遠的內容;再煽動性的文章。
只要被冠上政治主題,加上關鍵性名字就可以被大炒一番。
尤其,當被分享的議題是稍微敏感,稍微帶種族性的,幾乎是分享率最高的。文章底下的留言,秉著言論自由而發言的憤青更是比比皆是。
許多惡意批評、不具善意的字眼更是被氾濫的使用。

到底誰還記得,現在的網絡使用者年齡已經降低到小學年紀,到底我們這些所謂的大人以及年輕選民,給他們灌入了怎樣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到底有沒有一把尺去衡量這樣的內容與反應?
到底青年們有沒有涉及足夠的歷史與政治背景去定論一件事的對或錯?
到底當中有多少人能夠冷靜客觀地過濾自己所「分享」出來的內容?

2. 媒體的影響力。
科技時代之後,大選的主要傳播媒介再也不是傳統媒體,更多的是網絡媒體這一塊。
就算是五六十年代的長輩們也要順勢去適應這樣的大環境,去了解每日發生的新聞,去看各類報道,甚至各種宣傳手法層出不窮。
包括所有年代的政治人物也多方面地採取不同的方式在這樣的平台做宣傳。
而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運用社交媒體的人,都是這大池子里的魚兒。
所有的媒體就像是餵食這大魚池的主人。
主人給了什麼,魚兒就吃什麼。
沒有人;沒有標準;沒有衡量點。
告訴魚兒,你該吃什麼。
而媒體,真的做到了自己的責任嗎?

為了遊覽量,為了速度,為了第一。

許多媒體不惜運用誇張或誤導性的標題第一時間植入和吸引讀者進入內容,但不是所有人都會點進去標題看完整內容,從而就下了結論。
那這到底是主人的錯,還是魚兒貪食呢?

3. 被削弱的歷史教育背景。
從古至今,歷史本來就是不斷地被當代的勝利方所寫下的。
每一場戰爭;每一次革命,在所謂的戰勝方與戰敗方的筆下皆是大相徑庭的。
沒有人可以正確的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真相,也不會有。
然而,馬來西亞因為教育體制的不足,與學校架構的不同,所闡述的歷史內容完完全全是不同類別的,每一位馬來西亞青年公民的所受的歷史背景教育程度,往往也會因為選擇的學校類比而產生了不同性。
但令人莞爾的是,為什麼同一個國家裡,會有兩種不同闡述國家歷史的教育。
而我們的青年又有沒有主動想要了解事情的完整性,對政治的冷感又是為何?
當我在歐洲旅遊的時候,往往每到一個國家就會認識當地的年輕人,他們之間的話題幾乎都關於國家的政治與體制,不分年齡,就算支持的黨派不同,也能在同樣的場合里進行思想性的談話,的確令我感到驚訝。
回想在馬來西亞的圈子,幾乎很大比例的年輕人,所謂國家未來的棟樑是對政治冷感的,不好奇的,而這和我們所受的教育又有多大的關聯呢?

4. 網紅影響力好壞的一線之差。
大選之後,人們手指上的黑色墨印就像是一張護身護。
這一次大選,最有趣的現象不外乎是一堆網紅被罵的場景。
為什麼被罵?因為沒有投票,因為沒有盡所謂的公民義務與責任。
一堆人站在道德的最高點去批判;而另一堆人則發出了不少言論做所謂的解釋。
其實誰對誰錯?
沒有投票就一定錯?有投票就一定有所謂的救國光榮感?
投票,是公民義務與責任,這件事我們的確責無旁貸。
網紅,的確有一定大小的影響力,正面的言論的確可以激發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我們的公民義務,了解政治體系的完整性,了解改變的必要。
但,投了票的你,又何須咄咄逼人?
很多事情,是沒有是非黑白對錯的。
今天,如果不是大選歷史性的改變,不是難以置信的成功,那所謂的道德批判又該在誰的身上?難道那些沒投票的網紅會來罵你說,欸,你白投票啊?
五年前,社交媒體上還不流行所謂的網紅,也沒有這麼普及。
經一事長一智,其實說穿了不過就是剛好這個影響力比較大的人稍微政治冷感,而他的影響力或許本來就不在政治這一塊,大家都需要學習怎麼更好地運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
所謂網紅,都會在這一次大選里發現自己另一層的影響力,粉絲的期望。
所謂支持者,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予空間,大家更加能夠互相成長,切勿因一次的錯失而抹殺一個人的全部好壞。

5. 大選熱潮退去之後,我們何去何從。
馬來西亞改變了,無論好或壞,大家都賭上了一次機會去讓國家進行前所未有的改變。
是革命性的;是歷史性的。
這樣的改變,燃起了許多人對國家的希望,對經濟的展望。
然而,改革的步伐仍是長遠的、是不容易的。
這樣改革的結果核心政府的好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定義的。
人民在這時候的寄望,會比過去政府還來得大。
這一場改革和熱潮之後,我們是不是準備好投入相對的適應期,是不是能夠提高本身的素質去順應國家的改變,是不是真的能利用這樣的機會更加了解整個國家的政治架構,以及人民的選擇權和民主自由的空間到底到哪裡?
這一屆大選。
不難看見選民的素養;人民的憤怒;青年的政治冷感。
我們對假新聞仍然沒有具備獨立的思考性,客觀地分析能力。
只有種族之間的煽動性,更加被放大。
而我們是否真的去主動了解友族之間的想法?
而只一次的大選,出乎預期的讓全馬來西亞人民團結一心,可這些情感連接可以維持多久?可以怎樣更好地被運用。
所有的華人青年們,是不是我們在這個國家因為佔的比例越來越少而會放大所有的敏感課題來看呢?因為處於少數比例,往往一些很小的事情就能被煽動起來,甚至很直接性的去評論事情的對錯。

我們不斷強調自己是馬來西亞華人,不是馬來人,但對馬來西亞我們做了些什麼?
同化,是不是隻有一種方式?

望下一次大選,我們會有更完善、透明的大選。
也會有更具素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選民。

共勉之。





Be First to Post Comment !
Post a Comment